文 陆建国
8月份,番茄花园盗版案件在事发一年后,尘埃落定。番茄花园修改版Windows XP作者、番茄花园网站负责人洪磊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万元人民币;全面策划并操控番茄花园商业运作的主犯孙显忠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万元人民币;其他相关人员均一一受到相应的刑罚。
这个结果是微软希望看到的,这个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一花谢,一花开,被微软称之为“中国最大软件网络盗版集团”的番茄花园已经轰然倒下,而在案件审结之后,番茄花园网站却摇身一变为网址导航站点,并且挂出了“有人说,洪磊判了,番茄完了;佛说,回头是岸;番茄将在征途上艰难前行……番茄花园需要您的支持……”。显然,“番茄”虽已枯萎,但暴风雨洗礼后的花园还将继续生长新的花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番茄花园案件判决前后,将于10月上市的微软windows7,已经在国内电脑软件盗版市场中热卖开来,盗版盘售价约为6元人民币一张,而微软公布的中文版价格为:家庭普通版售价399元人民币,家庭高级版699元,悬殊巨大。一个“番茄”凋谢,似乎并没有对盗版市场产生太大震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版商不过变得更为隐蔽而已,化整为零,用游击战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微软的全面清剿。从这点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内,微软的反盗版行动,似乎不容乐观,盗版和反盗版之间的博弈也将继续进行。
番茄事件的果与因
番茄花园案件的判决结果,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中,相较以往国内发生的侵权案例,无疑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因为单就总额逾千万元的罚金来说,已经创造了国内打击软件盗版的量刑记录,而洪磊等人被判有期徒刑,这在以前也鲜有发生。
重新审视这个案例,必须看到一点,洪磊等人身陷囹圄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必然。一方面,国内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虽然法制相对健全,但是在具体执行操作环节,一直以来力度欠缺,侵权者在获取盗版灰色收入后,即使被诉诸法律,最后的违法犯罪成本也不高,大多是数额有限的经济赔偿,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也使得那些盗版商忘乎所以,肆无忌惮的实施侵权行为,番茄花园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洪磊原本不过是一个软件技术爱好者,可是,当最初的擦边球没有被及时制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于盗版侵权的歧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落了个牢狱之灾。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低成本的盗版传播途径,客观上为盗版行为的草根化、规模化提供了条件,导致缘于商业利益的侵权行为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利益受损方的微软自然不会熟视无睹。所以,为了维持企业利益,抡起了知识产权大棒,开始围剿已成泛滥之势的盗版行为。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为数众多的盗版商中,番茄花园风头最劲、知名度最高,于是,一不小心番茄花园就成了微软杀鸡儆猴的目标物,这正应了一句老话:枪打出头鸟。
实际上,在番茄花园实施规模侵权行为的同时,在市场上流行的修改版XP,还有深度版、雨林木风版、铂金花园版、萝卜家园版,等等,而番茄花园不过是露头椽子先烂而已,运气差了点。不过,换个角度看,早点出事比晚点出事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微软再过个一两年出手,估计洪磊的牢狱生涯将远远不止三年半。
耐人寻味的是,番茄花园东窗事发之后,在道德和舆论层面,洪磊并没有受到太多指责,相反,倒有很多人把番茄花园的盗版侵权行为,归结为微软的windows系列软件在中国定价过高所致,在新浪网的在线调查中,有近十万网民参与调查,其中支持洪磊的人数达80%,只有5%左右支持微软。这样一种舆论格局,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读。从微软的角度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天性所使,理所当然,因为每一款软件都是许多技术人员经年累月的心血结晶,付出要有回报,价格定高一些似乎并无不当,何况相对于电脑硬件而言,软件价格并不算高。再退一步讲,微软并没有强制消费,用户觉得价格高了,可以选择Linux等软件,市场上并不是只有微软一家在卖软件,而消费者既然选择微软,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支付成本,而不是用类似偷窃的不正当手段,低价获取微软的产品。客观地说,微软基于以上出发点,挥舞法律大棒,打击盗版倒也情有可原;可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价廉物美永远是消费取向的第一法则,你微软一款软件卖到全世界,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利润可以等同于定价的情况下,却还依仗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以及用户对微软品牌的心理依赖,始终不肯放弃高额垄断利润,这自然激起了消费者的抗争情绪,既然有便宜的而且功能也不差,管它是否盗版,买来装上再说。
基于这种心理,洪磊的违法犯罪形象自然被淡化,所以才会有80%的网民支持他。但值得注意的一个数字是,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超过90%正在或曾经使用盗版操作系统。或许,这一庞大的盗版软件使用群体,在道义和舆论层面支持洪磊,实质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道德宽恕。
微软市场攻略的得与失
围绕着番茄花园案件,有一种“阴谋论”的说法,认为这是微软在中国市场提前布下的一个“局”,先期利用盗版软件抢占市场,占领用户终端桌面,形成品牌认知和心理依赖。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式定价策略,用默认的盗版低价对市场进行洗牌,将其他竞争对手清理出场,如此一来,既可以规避恶性竞争的嫌疑,又能够将自己的产品迅速铺开,同时还可以扮演一个利益受损者的形象,可谓一举三得,大大的狡猾。
从各种迹象分析,关于微软“阴谋论”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逻辑上也站得住脚。现在,微软无疑已经取得了垄断地位,所以对于盗版问题从睁只眼闭只眼转变为痛下杀手,杀鸡儆猴,试图清剿盗版这个灰色产业链,逐渐用相对高价的正版取代盗版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在今年4月曾表示,相关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一些国际企业“放水养鱼,鱼大了后拉网收鱼”带来的危害,今后将加强对类似的行为进行立法规范。的确如此,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通过盗版这种曲线方式,既排挤掉其他竞争者,也扼杀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当然,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扼杀也有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因素在内,我们间接帮助微软打下了市场,并且间接打击了国内软件产业,教训深刻。虽然微软在番茄花园等系列反盗版案件中取得了胜利,但从全局看,微软的黑屏、法律救济等措施,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盗版泛滥问题,而且过河拆桥,杀鸡儆猴的市场策略,以及过于强势的姿态,反而激发了公众的不满。
目前,已经存在很久的盗版产业链不会因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就销声匿迹,盗版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博弈,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盗版商会千方百计地规避打击,顽强生存下去。存在未必合理,但是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需求和理由,作为微软等国际软件巨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是单纯的打压就能够解决问题的,特别是要看到一个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源软件的兴起,在商业模式的取向上,用户已经养成了免费使用服务的习惯,这种习惯或许不利于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但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单靠法律手段是难以改变的。作为企业,必须顺势而为,相应调整技术方向、盈利模式,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如SaaS在线软件模式,或许就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新未来。
(作者系IT独立观察者)